當時wa那行寫的是「わ、(ゐ)、(う)、(ゑ)、を」。
因為う和あ行「あ、い、う、え、お」的う重複,所以用括弧括起來我能理解,
不過ゐ、ゑ到底是什麼,倒是讓向來腦袋不太安分的我納悶了很久。
不過ゐ、ゑ到底是什麼,倒是讓向來腦袋不太安分的我納悶了很久。
以下是我從自己的無名轉過來的...不過我又稍微改了一下
原始PO出來的日期是Feb. 21st, 2011
上了高中以後,高二參加了學校的日文社,
(↑高雄的高中不流行第二外語課,沒幾間有開第二外語,所以是社團的形式)
買了大新書局的「みんなの日本語」(大家的日本語),
卻發現大家的日本語的五十音表把わ行裡面,
現代日語用不太到那兩個舊的假名(ゐ、ゑ)給拿掉了,
讓我有些失落。
之後我發現原來現在絕大部分坊間學日文的書,幾乎都不會教ゐ和ゑ。
咦 ‽ 好酷喔!
這樣等於說我小學的時候就發現了「隱藏版的假名」耶 !! (嗨)
在網路上爬過一些文,得知其實ゐ唸 i,ゑ唸 e,
便自作聰明想說:
「反正ゐ唸起來是 i,ゑ唸起來是 e;
那古早人寫的日文應該就只是
『把現在課本單字上的い換成ゐ,把え換成ゑ』而已吧!」
現在看來,這種單純的誤會真是合理的很可愛XD
那麼,先看一下學日文的好朋友── yahoo japan的線上字典「大辭林」
來認識這兩個有點低調的假名:
1. ゐ・ヰ
平假名「ゐ」是從「為」的草體而來,而其片假名「ヰ」則是從「井」變形而來的。
2. ゑ・ヱ
平假名「ゑ」是從「惠」的草體而來,而其片假名「ヱ」也是從「惠」變形而來的。
既然如此,那為什麼沒事多發明ゐ・ヰ・ゑ・ヱ這些唸起來跟い、え一樣的假名咧?多此一舉。
原來...
1. ゐ・ヰ 古時候本來唸作[wi],到鎌倉時代以後才逐漸演變成[i]。
(↑我個人覺得大概是因為人類的嘴巴是有惰性的,覺得[wi]太難唸久之就自然省略成[i]了。
不信你自己唸唸看[wi],嘴脣要先縮到最小然後又要趕快往左右延伸拉開實在很麻煩= =)
2. ゑ・ヱ 古時候本來唸作[we],到中世末期演變成[je](唸「耶」),到近世以後才演變成[e]
(↑ 唸[we]時嘴脣也要縮到最小,然後不但要迅速往左右延伸,同時上下方向也要打開,
對於習慣日文發音簡單的人來說,唸[we]時嘴脣也太辛苦了吧,當然會想要偷懶點啊)
後來既然發音變得和い、え一樣,
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
這些「同音異字」的假名就被統一用い、え來拼了。
(所以現在看到日文的「い」,
有些是本來就寫い;
有些是本來寫ゐ,後來被統一改成い;
有些是本來寫ひ,後來也被統一改成い。
同樣的,現在看到日文的「え」,
有些是本來就寫え;
有些是本來寫ゑ,後來被統一改成え;
有些是本來寫へ,後來也被統一改成え。)
好像有點複雜捏…
之後有空在打一篇文章介紹「歷史的假名遣」好了。
你可能會想:「可是[wi]變[i],[we]變[e],感覺差好多喔...」(←其實我也這麼覺得XD)
事實上,像大家平常中文唸ㄓㄔㄕㄖㄟㄡㄥㄦ時,
除了需要『故意唸得很做作』的情況之外,
也都唸得很輕鬆隨性啊不是嗎XD;
而且就算不小心變成台灣國語,
明明發音就差很多大家還不是聽得懂。
(厲害的是:很多人能收放自如,
並不會太隨性失手變成台灣國語。)
學英文的時候也好多單字這樣,
像history的o,interest前面的e,factory的o,
也都因為「發音懶惰」被省掉了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VOCABULARY (套色部分&數字都是表示重音)
鎌倉時代(かまくらじだい 5)
中世(ちゅうせい 1)
近世(きんせい 1)歴史的仮名遣ひ(れきしてきかなづかい 8)
仮名遣い(かなづかい 3)
至於中文的「鎌」要怎麼唸咧?看教育部怎麼說↓
異體字字典──「鎌」
(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居然沒有收錄這個字→功能也太遜= =,
還要去異體字字典找才有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REFERENCE
Yahoo! JAPAN 辭書 →在搜尋列輸入「ゐ」、「ゑ」等字即可。
至於中文的「鎌」要怎麼唸咧?看教育部怎麼說↓
異體字字典──「鎌」
(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居然沒有收錄這個字→功能也太遜= =,
還要去異體字字典找才有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REFERENCE
Yahoo! JAPAN 辭書 →在搜尋列輸入「ゐ」、「ゑ」等字即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